身居城里已好多年了,如今的人流、車流、物流、信息流……相互交織成一張張網,我們有如行走在網上的蜘蛛,是不能夠脫離開這張網的。常常眷戀鄉村當放牛娃的日子,是那些寧靜、清新與平和,更多的是心里溢滿了簡單的快樂,彌漫著濃郁趣味。
在大巴山農村,耕田耙地都離不開牛,牛是鄉親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,放牛也成了農村孩子必需的勞動課。因為,房前屋后的農活兒多得忙不完,放牛算得上是最輕松的活兒了。
天剛麻麻亮,昨夜睡覺前早已約好的小伙伴們,在一聲雄雞報曉的啼鳴中,用不著大人們崔促,一骨碌爬起床來,揉著惺松的睡眼,直奔牛圈,牽出黃牛水牛們便出門了。
太陽露出了半個紅臉蛋,閃閃金光溫柔地撫摸著整個小山村,一條蜿蜒的鄉間的小道,一頭連著村莊一頭伸向田野。路邊的野草和墨綠的秧苗掛滿了如珍珠般的露水,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晶瑩剔透,小花狗也不知什么時候跟在了小主人的身后,歡快地跑在田野上。
初夏的鄉村,滿眼蔥蘢,生機盎然。堰塘的堤壩上,密密的青草中不知名字的野花都咧開了笑嘴,風兒夾帶著泥土的氣息,和著花草的清香。深吸一口氣息,頓時,一股沁人心脾的快感從頭頂貫至腳底,牛們似乎也經不起青香的撩撥,忍不住發出“哞”的一聲歡叫,不想卻驚起牛角上的那只蝴蝶,撲扇著隱入野花之中。牛兒們伸出寬大的舌頭大把大把地把青草往嘴里卷。
此時,我們小伙伴們恣肆地玩耍嬉鬧著,捉迷藏、抓土匪、逮草螞、釣魚、疊羅漢、打水漂漂……或者鉆進堰塘里那清亮的水中扎猛子。累了,就坐在石頭上打打紙牌,下下“狗卵砣”棋,或去林子里找些野果、田龕上刨地瓜解饞,或是到竹林里捉幾只筍子蟲,到田里抓幾只青蛙,去掉內臟,用火烤得焦黃流油,灑上些鹽巴、花椒粉,那味道沒償過的人是不會知道有多霸道的。那些快樂與盡興的滋味,將鄉村的童年牢牢銘記在我們人生的記憶之中,把童年的歡樂撒滿了這片碧草青青的鄉野世界。
對我來說,最愜意的是抱一捆稻草,斜鋪在堤壩上,做一個舒適的“懶人沙發”,隨意地趟著,翻開《水滸傳》等連環畫,聽著牛兒發出“撲哧”的啃草聲響,眼前似有千軍萬馬,而我就是林教頭舞動長槍……聽牛兒吃草的清脆,看粉蝶翩躚的飄逸,幾只山雀歡叫著劃過如洗的天際,棉絮似的白云變化著身子舒卷飄移,心如白云一樣自由而閑適。
突然,有人大喊,哪個屋里的牛吃玉米苗了!牛主人便會飛快的跑去把牛趕開,然后在牛屁股上狠狠地揣上幾腳,牛“昂昂”直叫也不解恨。受損的那戶鄉鄰便會找大人算賬,小主人當然免不了一頓訓斥,有時甚至還會棍棒“伺候”。
吃飽了的幾只牛也會聚攏,抵一抵牛角,碰一碰牛唇,靠一靠牛背,蹶一蹶牛蹄子撒些歡。有時,它們也會像我們小伙伴們一樣打“失牯”。只見兩個家伙把頭一低,眼睛鼓鼓地怒視著對方,四個蹄子扎在地上,牛角死死地頂在一起,誰也不肯示弱。小主人趕緊找來棍子把它們分開,否則,后果不堪設想。其實小伙伴們心里更想看到它們惡斗一場,分出個誰輸誰贏。
如今,小山村里已用上“鐵牛”了,養耕牛的人家已不多了,孩子們也不用再干放牛的活兒了。在為農村變化而欣喜的同時,也不免生出一點惆悵,現在鄉村的孩童是感愛不到我們那些放牛娃日子的味道了!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